【指针偏移运算法则】在寄存器寻址指针 [AR1/2,P#byte.bit] 这种结构中,P#byte.bit如何参与运算,得出最终的地址呢?运算的法则是:AR1和P#中的数值,按照BYTE位和BIT位分类相加。BIT位相加按八进制规则运算,而BYTE位相加,则按照十进制规则运算。例如:寄存器寻址指针是:[AR1,P#2.6],我们分AR1=26.4和DBX26.4两种情况来分析。当AR1等于26.4, AR1:26.2 + P#: 2.6 = 29.7 这是区域内寄存器间接寻址的最终确切地址数值单元当AR1等于DBX26.4, AR1:DBX26.2 + P#: 2.6= DBX29.7 这是区域间寄存器间接寻址的最终确切地址数值单元 【AR的地址数据赋值】通过前面的介绍,我们知道,要正确运用寄存器寻址,最重要的是对寄存器AR的赋值。同样,区分是区域内还是区域间寻址,也是看AR中的赋值。对AR的赋值通常有下面的几个方法: 1、直接赋值法例如: L DW#16#83000320 LAR1可以用16进制、整数或者二进制直接给值,但必须确保是32位数据。经过赋值的AR1中既存储了地址数值,也指定了存储区域,因此这时的寄存器寻址方式肯定是区域间寻址。 2、间接赋值法 例如: L [MD100]LAR1可以用存储器间接寻址指针给定AR1内容。具体内容存储在MD100中。 3、指针赋值法例如: LAR1 P#26.2使用P#这个32位“常数”指针赋值AR。总之,无论使用哪种赋值方式,由于AR存储的数据格式有明确的规定,因此,都要在赋值前,确认所赋的值是否符合寻址规范。详解西门子间接寻址<3>使用间接寻址的主要目的,是使指令的执行结果有动态的变化,简化程序是第一目的,在某些情况下,这样的寻址方式是必须的,比如对某存储区域数据遍历。此外,间接寻址,还可以使程序更具柔性,换句话说,可以标准化。下面通过实例应用来分析如何灵活运用这些寻址方式,在实例分析过程中,将对前面帖子中的笔误、错误和遗漏做纠正和补充。【存储器间接寻址应用实例】我们先看一段示例程序: L 100 T MW 100 // 将16位整数100传入MW100 L DW#16#8 // 加载双字16进制数8,当把它用作双字指针时,按照BYTE.BIT结构,结果演变过程就是:8H=1000B=1.0 T MD 2 // MD2=8H OPN DB [MW 100] // OPN DB100 L DBW [MD 2] // L DB100.DBW1 T MW[MD2] // T MW1 A DBX [MD 2] // A DBX1.0 = M [MD 2] // =M1.0在这个例子中,我们中心思想其实就是:将DB100.DBW1中的内容传送到MW1中。这里我们使用了存储器间接寻址的两个指针——单字指针MW100用于指定DB块的编号,双字指针MD2用于指定DBW和MW存储区字地址。对于坛友提出的 DB[MW100].DBW[MD2] 这样的寻址是错误的提法,这里做个解释: DB[MW100].DBW[MD2] 这样的寻址结构就寻址原理来说,是可以理解的,但从SIEMENS程序执行机理来看,是非法的。在实际程序中,对于这样的寻址,程序语句应该写成:OPN DBW[WM100], L DBW[MD2]事实上,从这个例子的中心思想来看,根本没有必要如此复杂。但为什么要用间接寻址呢?例子告诉我们,它最终执行的是把DB的某个具体字的数据传送到位存储区某个具体字中。这是针对数据块100的1数据字传送到位存储区第1字中的具体操作。如果我们现在需要对同样的数据块的多个字(连续或者不连续)进行传送呢?直接的方法,就是一句一句的写这样的具体操作。有多少个字的传送,就写多少这样的语句。毫无疑问,即使不知道间接寻址的道理,也应该明白,这样的编程方法是不合理的。而如果使用间接寻址的方法,语句就简单多了。【示例程序的结构分析】我将示例程序从结构上做个区分,重新输入如下: 输入1:指定数据块编号的变量 L 100 T MW 100 输入2:指定字地址的变量 L DW#16#8 T MD 2 操作主体程序 OPN DB [MW 100] L DBW [MD 2] T MW[MD2] 显然,我们根本不需要对主体程序(红色部分)进行简单而重复的复写,而只需改变MW100和MD2的赋值(绿色部分),就可以完成应用要求。结论:通过对间接寻址指针内容的修改,就完成了主体程序执行的结果变更,这种修改是可以是动态的和静态的。正是由于对真正的目标程序(主体程序)不做任何变动,而寻址指针是这个程序中唯一要修改的地方,可以认为,寻址指针是主体程序的入口参数,就好比功能块的输入参数。因而可使得程序标准化,具有移植性、通用性。那么又如何动态改写指针的赋值呢?不会是另一种简单而重复的复写吧。让我们以一个具体应用,来完善这段示例程序吧:将DB100中的1-11数据字,传送到MW1-11中在设计完成这个任务的程序之前,我们先了解一些背景知识。 【数据对象尺寸的划分规则】数据对象的尺寸分为:位(BOOL)、字节(BYTE)、字(WORD)、双字(DWORD)。这似乎是个简单的概念,但如果,MW10=MB10+MB11,那么是不是说,MW11=MB12+MB13?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,我建议你继续看下去,不要跳过,因为这里的疏忽,会导致最终的程序的错误。 按位和字节来划分数据对象大小时,是以数据对象的bit来偏移。这句话就是说,0bit后就是1bit,1bit后肯定是2bit,以此类推直到7bit,完成一个字节大小的指定,再有一个bit的偏移,就进入下一个字节的0bit。而按字和双字来划分数据对象大小时,是以数据对象的BYTE来偏移!这就是说,MW10=MB10+MB11,并不是说,MW11=MB12+MB13,正确的是MW11=MB11+MB12,然后才是MW12=MB12+MB13!这个概念的重要性在于,如果你在程序中使用了MW10,那么,就不能对MW11进行任何的操作,因为,MB11是MW10和MW11的交集。也就是说,对于“将DB100中的1-11数据字,传送到MW1-11中”这个具体任务而言,我们只需要对DBW1、DBW3、DBW5、DBW7、DBW9、DBW11这6个字进行6次传送操作即可。这就是单独分出一节,说明数据对象尺寸划分规则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的目的所在。【循环的结构】要“将DB100中的1-11数据字,传送到MW1-11中”,我们需要将指针内容按照顺序逐一指向相应的数据字,这种对指针内容的动态修改,其实就是遍历。对于遍历,最简单的莫过于循环。一个循环包括以下几个要素: 1、初始循环指针 2、循环指针自加减 2、继续或者退出循环体的条件判断 被循环的程序主体必须位于初始循环指针之后,和循环指针自加减之前。 比如: 初始循环指针:X=0循环开始点M被循环的程序主体:-------循环指针自加减:X+1=X循环条件判断:X≤10 ,False:GO TO M;True:GO TO N循环退出点N如果把X作为间接寻址指针的内容,对循环指针的操作,就等于对寻址指针内容的动态而循环的修改了。【将DB100中的1-11数据字,传送到MW1-11中】 L L#1 //初始化循环指针。这里循环指针就是我们要修改的寻址指针 T MD 102 M2: L MD 102 T #COUNTER_D OPN DB100 L DBW [MD 102] T MW [MD 102] L #COUNTER_D L L#2 // +2,是因为数据字的偏移基准是字节。 +D T MD 102 //自加减循环指针,这是动态修改了寻址指针的关键 L L#11 //循环次数=n-1。n=6。这是因为,首次进入循环是无条件的, 但已事实上执行了一次操作。 <=D JC M2有关于T MD102 ,L L#11, <=D的详细分析,请按照前面的内容推导。【将DB1-10中的1-11数据字,传送到MW1-11中】这里增加了对DB数据块的寻址,使用单字指针MW100存储寻址地址,同样使用了循环,嵌套在数据字传送循环外,这样,要完成“将DB1-10中的1-11数据字,传送到MW1-11中”这个任务 ,共需要M1循环10次 × M2循环6次 =60次。 L 1 T MW 100 L L#1 T MD 102 M1: L MW 100 T #COUNTER_W M2: 对数据字循环传送程序,同上例 L #COUNTER_W L 1 //这里不是数据字的偏移,只是编号的简单递增,因此+1+I T MW 100 L 9 //循环次数=n-1,n=10 <=I JC M1通过示例分析,程序是让寻址指针在对要操作的数据对象范围内进行遍历来编程,完成这个任务。我们看到,这种对存储器间接寻址指针的遍历是基于字节和字的,如何对位进行遍历呢?这就是下一个帖子要分析的寄存器间接寻址的实例的内容了。 详解西门子间接寻址<4>
L [MD100] LAR1与L MD100 LAR1有什么区别?
当将MD100以这种 [MD100] 形式表示时,你既要在对MD100赋值时考虑到所赋的值是否符合存储器间接寻址双字指针的规范,又要在使用这个寻址格式作为语句一部分时,是否符合语法的规范。在你给出第一个例程的第一句:L [MD100]上,我们看出它犯了后一个错误。存储器间接寻址指针,是作为指定的存储区域的确切数值单元来运用的。也就是说,指针不包含区域标识,它只是指明了一个数值。因此,要在 [MD100]前加上区域标识如: M、DB、I、Q、L等,还要加上存储区尺寸大小如:X、B、W、D等。在加存储区域和大小标识时,要考虑累加器加载指令L不能对位地址操作,因此,只能指定非位的地址。为了对比下面的寄存器寻址方式,我们这里,修改为:L MD[MD100]。并假定MD100=8Hex,同时我们也假定MD1=85000018Hex。当把MD100这个双字作为一个双字指针运用时,其存储值的0-18bit将会按照双字指针的结构Byte.bit来重新“翻译”,“翻译”的结果才是指针指向的地址,因而MD100中的8Hex=1000B=1.0,所以下面的语句: L MD[MD100] LAR1 经过“翻译”就是: L MD1 LAR1 前面我们已经假定了MD1=85000018,同样道理,MD1作为指针使用时,对0-18bit应该经过Byte.bit结构的“翻译”,由于是传送给AR地址寄存器,还要对24-31bit进行区域寻址“翻译”。这样,我们得出LAR1中最终的值=DIX3.0。就是说,我们在地址寄存器AR1中存储了一个指针,它指向DIX3.0。 L MD100 LAR1这段语句,是直接把MD100的值传送给AR,当然也要经过“翻译”,结果AR1=1.0。就是说,我们在地址寄存器AR1中存储了一个指针,它指向1.0,这是由MD100直接赋值的。似乎,两段语句,只是赋值给AR1的结果不同而已,其实不然。我们事先假定的值是考虑到对比的关系,特意指定的。如果MD100=CHex的呢?对于前一段,由于CHex=1100,其0-3bit为非0,程序将立即出错,无法执行。(因为没有MD1.4这种地址!!)后一段AR1的值经过翻译以后,等于1.4,程序能正常执行。
详细留言:Find out what kind of events you can expect in 2025. FUTURE FORECAST REPORT 2025, specially prepared by us for you, will give you a precise and detailed answer to this question. You can get that report at our store: https://wexonex.com/home/10-future-forecast-transits.html